地质学家李四光曾提出:
“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,
有源源不绝的热流。
打开地下热库的大门,
不只是为我国开辟新路,
对世界也是开辟新路,
从而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。”
如今,中煤地质总局水文局
已经手握打开地下热库之门的金钥匙,
那就是“取热不取水”开发技术。
在9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
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上,
作为为数不多的系统集成展商,
水文局展示的“取热不取水”等行业尖端技术频获点赞,
吸引了国内外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。
水文局“取热不取水”到底有多厉害?
今天就带你认识一下它。
什么是地热能?
所谓地热能,
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岩土体、流体和岩浆体中,
可为人类开发利用的热能,
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。
全球地热资源总量约相当于全球资源总消耗量的45万倍,利用潜力巨大。
地热地质概念模型
在我国,
地热能可就地开发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;
在一些地热资源丰富区域,
地热水可以助当地发展温泉康养产业;
在具备高温地热能资源的地区,
地热能可作为发电电源,
与其他能源“合作互助”,
保障用电稳定。
什么是中深层“取热不取水”?
根据地热梯度,
每向下100米,
温度便升高3℃,
这意味着在地下2000—3000米的地方,
就有70℃以上的温度,
可谓地下天然的“锅炉房”。
水文局拥有丛式井、羽状多分支井、U型井、
L型井、八字井等钻探技术,
能够通过先进钻探工艺增大地热井与岩层的接触面积,
获得更多的地热能。
但中深层水热型地热存在钻孔水量不足、
干孔、砂岩回灌困难、
区域水位下降套管腐蚀等问题。
对此,水文局转变思路,
改进中深层地热采热技术,
研发出“取热不取水”技术。
这项技术采用闭式成井工艺,
不与地下水发生任何水力联系,
通过外在的载体和技术手段获得地下热能,
可最大程度保护地下水资源,
为地热资源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方向。
中深层地热“取热不取水”技术,
通过钻机向地下2000—3000米深处的热储层施工钻孔
在钻孔中安装密闭的井下换热器
通过换热器传导
将地下热能不断开采出来
并通过专用换热设备向地面建筑物供热。
水文局在河北工程大学建设的“U型井”,
是我国第一眼大口径长距离换热U型对接井,
引领了我国北方地区地热供暖方式的变革。
供暖初期和后期的中温天气
采用中深层地热能供暖,
供暖中期的寒冷低温天气
采用中深层地热能+燃气补充。
据测算,
应用该技术为100万平方米面积供暖,
每年可节约标煤1.6万吨,
减排二氧化碳4.3万吨、二氧化硫102吨、
氮氧化物490吨、烟尘45吨,
与植树造林100公顷相当。
地热井使用寿命长,运行成本低,
可减少因扰动地下水导致地质灾害的风险,
无需抽水和回灌,
更加高效,
社会效益、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显著。
什么是中深层“取热不耗水”?
针对中深层高温含水层,
采用中深层“取热不耗水”技术,
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。
该技术采用定向钻井,
将地下高温地热水取上来后
通过换热设备交换传导提取热能,
换热后的尾水回灌地下,
在地表小范围区域实现地下合理井距的采灌均衡,
更好发挥地热绿色能源优势。
水文局实施的雄安新区中深层地热项目,
取得岩溶热储采灌均衡“取热不耗水”技术成果。
通过定向钻探技术形成“八字形”井,
可以防止热突破,
便于地面井间管理。
什么是“地热+多能互补”?
“地热+多能互补”,
是水文局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向,
根据地方能源整体规划,
建设多种能源有机整合、
集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。
在河北工程大学地热+多能互补项目中,
水文局建立了3个能源站、4个热水系统,
根据能源规划和地质条件确定5种能源方式:
浅层地热能、中深层地热能、燃气、生活污水和太阳能,
打造了全国绿色无烟校区,
成为全国“地热+多能互补”典型示范项目。